雨巷
戴望舒
戴望舒(1905—1950), 浙江杭县人,现代著名诗人。1922年在中学读书期间开始写诗, 1926年开始在与施蛰存主编的《璎珞》旬刊上发表诗歌, 1928年因在《小说月报》上发表《雨巷》一诗而获得“雨巷诗人”称号。1930年3月加入“左联”。1932年《现代》创刊,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、译作,奠定了他的现代派代表诗人地位。建国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任职,1950年2月病逝。诗集主要有《我的记忆》、《望舒草》、《望舒诗稿》、《灾难的岁月》。早期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怨,意象朦胧。后期诗风有明显转变,诗意明朗,不事雕琢。
撑着油纸伞,独自
彷徨在悠长、悠长
又寂寥的雨巷,
我希望逢着
一个丁香一样地
结着愁怨的姑娘。
她是有
丁香一样的颜色,
丁香一样的芬芳,
丁香一样的忧愁,
在雨中哀怨,
哀怨又彷徨;
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,
撑着油纸伞
像我一样,
像我一样地
默默彳亍着[2],
冷漠、凄清,又惆怅。
她默默地走近
走近,又投出
太息一般的眼光[3],
她飘过
像梦一般地
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。
像梦中飘过
一枝丁香地,
我身旁飘过这女郎;
她静默地远了,远了,
到了颓圮的篱墙[4],
走尽这雨巷。
在雨的哀曲里,
消了她的颜色。
散了她的芬芳,
消散了,甚至她的
太息般的眼光,
丁香般的惆怅。
撑着油纸伞,独自
彷徨在悠长,悠长
又寂寥的雨巷,
我希望飘过
一个丁香一样地
结着愁怨的姑娘。
【注释】
[1]选自《戴望舒诗全编》(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)。原载1928年8月10日《小说月报》第19卷第8期。
[2]彳亍(chìchù):慢步走,走走停停。
[3]太息:叹气。
[4]圮(pǐ):毁坏;倒塌。
赏析
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。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,戴望舒避居于友人施蛰存的家乡松江,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痛苦,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。《雨巷》表现的就是诗人的这种心情。
《雨巷》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抒发感情,因而感情隐蔽,诗意朦胧。诗中那寂寥的雨巷、颓圮的篱墙、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和那个像“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”都是象征性的意象,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。阅读《雨巷》,我们仿佛进入一种梦幻般的朦胧境界。
有人认为,诗中的“我”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,他常常孤身一人,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,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:“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,丁香一样的芬芳,丁香一样的忧愁”。有人认为,“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” 象征着理想,诗人抒发的是理想破灭后的伤感而又有所期待的复杂感情。也有人认为,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追求,也寄寓了诗人的政治理想。结合有关资料和作品内容,谈谈你的看法。
评论